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三型政黨”以來,連山區把建設“創新型黨組織”作為基層黨建的中心任務來抓,以創新社區黨建為突破口,采取“試點實踐,以點帶面,逐步完善,總結推廣”的辦法,加強“機制、組織、服務、活動”四個創新,不斷激發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創造活力,全面提高社區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實踐原因
葫蘆島市連山區目前共有城市社區83個,社區黨支部83個,直管黨員2518人,協管黨員9801人,到我區報道參與“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黨員6750人。如何使社區黨建工作與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與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機結合,使社區黨組織切實做到聯系群眾、組織群眾,進而有效地服務群眾、凝聚群眾,是我們一直在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課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機制創新,黨建工作責任不斷落實。連山區委將機制創新作為增強社區黨建工作活力,構建以服務為重點的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的關鍵。一是完善領導機制。制定了《關于建立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的實施辦法》,對黨建工作實行單獨考核,全面加強了對基層黨建工作的領導。及時調整充實了區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了基層書記親自抓、分管書記靠上抓、支部書記具體抓的黨建工作責任制。區委常委會定期研究基層黨建工作;街道黨工委加強對轄區范圍內社區黨建工作的指導、協調;各級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成員單位聯席會議,認真總結黨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措施。二是健全制度體系。我們已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制度體系建設活動。在活動中,區委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區黨建工作制度和機制,如區級領導分工聯系社區黨建制度、區直部門和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制度、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考評制度等;各街道黨工委也對社區組織、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等方面制度進行了豐富、細化和規范;各社區結合實際,進一步建立健全了黨支部議事制度、社區黨員管理制度、“三會一課”制度、黨員聯系居民制度等,使全區社區黨建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三是落實投入機制。我們全面落實社區運轉經費保障制度,2014年在區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將社區辦公經費從原來的2.1萬元提高到3.5萬元,極大地改善了社區的辦公條件。我們按照“社區黨建項目化”的指導思想,本著“社區辦公空間最小化、黨員活動空間最大化、使用效益最優化”的原則,采取“書記抓、抓書記”的工作方法,由區委書記郝建軍親自掛帥,馬文志區長具體落實,組織、財政、城建、審計等部門協同作戰,各街道具體實施,積極整合投入資金2160余萬元,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完成原則,新建擴建社區標準化用房42個、購買9個,租借15個,資源共享17個,全部達到“五站一室”省標準目標。
(二)加強組織創新,基層組織網絡不斷健全。
探索和推進網格化管理模式。經過在渤海街道先行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于2013年10月份在全區8個城市街道83個社區已全面推行,探索建立“三級網格”、“四級管理”模式,已劃分出295個小網格,組建了由社區干部、樓棟黨支部書記、社區治安員、共產黨員、公益性崗位及志愿者等組成的1791名網格員隊伍,現已完成走訪12.3余萬戶家庭,采集到信息11.3余萬份,完成信息錄入系統7萬余份,解決和處理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4300余件,受理居民問題的解決率達到95%以上,群眾的滿意率達到100%。目前,投入資金80余萬元,實現各類事件不在網格“擱淺”,社情民意不在網格“滯留”,形成了“網中有格、按格定崗、人在格中、事在網中”的社區管理服務新格局,探索出新時期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新模式,真正實現黨組織核心作用更加突出,網絡覆蓋更加全面、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管理服務更加高效、黨群關系更加密切,黨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最終達到群眾滿意度和社會和諧度的雙提高。
(三)加強服務創新,特色黨建品牌不斷涌現。我區把為社區居民服務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核心任務,實施“一社區一特色”的創建黨建品牌社區戰略,創建了一批服務型、平安型、文化型、環保型的“品牌特色社區”和“黨建示范社區”,全區共確立符合各社區自身特點的黨建品牌7類17個,各位領導今天調研的化工街道惠民社區的特色品牌即為“棚戶區改造社區”。各社區因地制宜、因社施策,開辦了家政服務、免費郵寄、房屋出租、房屋裝修、疏通下水、日間照料、寬帶安裝等20余項便民服務項目,讓居民小事不出社區;廣泛開設了以“知民情、幫民需、解民難”為主要內容的“民情日記”、“民生工作包”、“民愿傾訴室”等特色服務,從而使居民對社區黨支部產生了信任感、認同感,找到了社區黨建與社區服務、管理等工作的結合點,社區黨建工作得到廣大群眾認可。
(四)加強活動創新,黨群血肉聯系不斷加深。我區將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作為溝通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民的橋梁和紐帶。一是開展惠民政策大排查活動。開展詳細的入戶調查,掌握低保家庭狀況,做到應保盡保,實現了低保的動態管理。二是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針對就業困難人群,開展面點、理發等易就業技能培訓,實名制推薦就業,動態消滅零就業家庭。三是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將居民的文化需求與社區文化建設有機結合,依托社區文化廣場、社區多功能活動室開展京劇票友會、讀書節、書畫展、演講比賽、百家宴,老年趣味運動會、群眾文藝晚會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鼓勵社區黨員群眾積極參與,有力促進了社區和諧,不斷增強了居民百姓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三、建議與對策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一方面,在廣大社區干部中,要積極樹立“服務為先”的理念,培育“負責、誠實、親和、公正、團隊、獻身、熱忱、紀律”的職業精神,堅持在服務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務,努力建設服務型社區。另一方面,在廣大社區居民中,要進一步增強自治意識、自助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角色意識,樹立社會、民族、家庭和諧的理念,樹立守望相助的理念,團結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籍貫的人群,共同促進社區居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努力建設和諧社區。
(二)要科學布局,夯實基礎。一要重新調整劃分社區。在社區定位上力求科學性,打破原城市社區居委會的格局,按照“體現轄區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并按照轄區的管理方便、服務順暢、界限明顯、資源合理”的原則,重新科學合理地調整社區的劃分,培育社區居民生活的共同體,二要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社區基礎建設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1000余萬元,重點加強社區服務用房、文體場所等設施建設,促進社區標準化。三要推進社區黨建區域化建設。加強與轄區單位的聯系和溝通,有機整合社區內部資源,探索與轄區單位開放性組織生活,促進資源共享,建立全體黨員共同參與社區黨建新格局。
(三)要培育骨干,強化隊伍。一要提升社區干部素質。對全區現有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全面培訓,提高他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水平,使之更好地為社區建設服務。二要引導在職黨員進社區參與社區管理。拓寬參與渠道和途徑,吸引在職黨員中活動能力強、服務熱情高的社會知名人士擔當社區領袖的角色,發揮他們特有的地緣優勢、人緣優勢和資源優勢,體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三要做好“選派機關干部到社區工作”。從區直機關選派83名年輕干部,到社區黨組擔任第一書記、副書記。加強對選派干部的教育培訓、日常管理和考評使用,強化社區“兩委班子”,增強組織活力,以社區黨建工作的創新引領社區管理的創新。四要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搭建志愿者服務、培訓、調配平臺,建立志愿者關愛和獎勵機制,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和社區離退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做好“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不斷壯大社區志愿者隊伍,實現管理與服務的雙向互動和無縫對接。
(四)要引導自治、擴大參與。一要相信群眾的自治能力。要杜絕不愿讓群眾說話,不想讓群眾監督、不敢讓群眾管理的現象,幫助群眾不斷提升依法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摒棄政府大包大攬的行政化傾向。二要完善群眾參與的制度體系。組織、民政等相關部門和各街道要幫助社區制定和完善公眾參與的制度規范,明確規定公眾參與的目標、內容、職能、權限、程序等,建立健全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和居民公約制度,完善居民代表和黨員代表等議事制度,使社區管理沿著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健康運行。三要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要大力開展社區文化建設,以健康、文明、向上的社區文化吸引參與、推進交流、凝聚人心,增進社區居民的歸宿感、認同感,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內涵,形成具有各社區自身特色和居民群眾廣泛認同的文化特質,建設文明和諧幸福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