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mmmmm"><tt id="mmmmm"></tt></li>
<li id="mmmmm"><tt id="mmmmm"></tt></li>
<li id="mmmmm"></li>
<tt id="mmmmm"><table id="mmmmm"></table></tt>
  • <li id="mmmmm"></li>
  • <li id="mmmmm"><tt id="mmmmm"></tt></li>
    <li id="mmmmm"><table id="mmmmm"></table></li>
    <li id="mmmmm"></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讓村子好起來讓村民富起來——追記山東威海峰山村原黨支部書記譚新華


    發布時間:2017年07月10日 09:16
    來源:光明日報

      6月12日,烏云密布,天氣悶熱。這天,也是人們為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澤頭鎮峰山村原黨支部書記譚新華追悼永別的日子。至親本想為譚新華舉辦一場簡單的送行儀式,卻不想全村村民、和譚新華打過交道的朋友等800多人擠滿了殯儀館。

      一位最基層的村支部書記的離去令村民們這樣不舍,譚新華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直選會上獲全票

      家人眼中的譚新華非常平凡,可他卻是峰山村公認的能人。

      2007年,在峰山村村委會主任的直選中,獲得全票贊成的是譚新華。因為當時譚新華的戶口不在村里,這次選舉無效。組織人員又進行了一次選舉,可所有的選票上還是寫著譚新華。

      峰山村是澤頭鎮北部一個小山村,條件差,底子薄??粗彺逍罗r村建設熱火朝天,村民又羨慕又焦急,就盼著能有個好干部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正直善良又退休在家的譚新華成了村民們的不二之選。

      面對村民的熱切期盼,譚新華有些猶豫。早在2004年,譚新華就被查出了肝癌,醫生告誡他絕對不能再勞累了。他的家人更是反對,就希望譚新華能在退休之后好好調理身體。

      選舉就這樣僵持無果,譚新華卻因病情加重而到濟南住院治療。但是在濟南沒待幾天,譚新華就得知峰山村因為欠費停水了,村里的老百姓連水都吃不上了。譚新華再也躺不住了,不顧醫生和家人的勸阻,毅然放棄治療回到村里。

      回村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在村口迎接他。譚新華笑著對大家說:“大家伙兒放心吧,我回來就不走了!”就這樣,譚新華把戶口遷回了老家,成為峰山村的村委會主任。

      那一年,譚新華61歲,峰山村的賬本上還欠著15.8萬元的外債。

      “豁出去這百十來斤”

      “村民‘自私’地選了一個無私的人?!狈迳酱鍟嬘谒娭毖?,村民很清楚譚新華的為人,他不好吃、不好喝,更不會拿集體一分錢。

      當選村委會主任不久,譚新華又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這時,他遇到了最難的事情——村環境整治。2008年,峰山村被列為第一批環境整治村。譚新華帶領6位黨小組長、7位村民代表率先拆除自家的占道建筑,接著村民們也都自覺自愿地加入進來。短短幾天時間,全村拆除占道建筑400多個,村內東西、南北三縱兩橫五條主街道亮堂了。

      譚新華說過這么一句話:“豁出去這百十來斤,也要為大家伙兒干點事?!睘榱藢崿F這份承諾,譚新華每年至少要為村里辦一件大事。

      2010年,峰山村有了村委辦公室、村民活動室、圖書室、醫療室等,20間新瓦房成了全村的中心。2011年,挖大口井;2012年,北河清淤;2013年,修理河壩;2014年,改造電網;2015年,建成平安村莊;2016年,新挖水塘4個,硬化田間路1300米。

      每每提起朝夕相處的譚新華,于所軍的眼淚總是在眼眶里打轉。和譚新華共事10年,于所軍比他的家人還了解這位父親一般的老書記。譚新華對峰山村是慷慨的,于所軍曾粗略統計,從擴建林場水塘、修連村路、修揚水站、修河壩到修自來水,他無償投入100多萬元。譚新華對自己卻是摳門兒的,為了幫助村子節省不必要的開支,村里的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都是譚新華自己去材料市場多次討價還價買來的,質量好價格也不貴。

      臨終的牽掛還是村子

      峰山村的發展越來越好,譚新華的病情卻不斷惡化,體重從170斤陡降到110斤。

      即使在被病痛折磨得最嚴重的日子里,譚新華也沒有停止工作。69歲的劉文棟也曾是峰山村的村支書,是村里的熱心人。有一天,劉文棟看到村后的水塘淤了,就跑去譚新華家和他說了這件事。當時的譚新華已經非常虛弱,需要躺在床上靜養,可是當他聽到這件事后直接拿上手機和手電筒就出門了。

      今年2月,譚新華病情加重住進了醫院。在病床上,用杜冷丁止痛的譚新華仍然操心村里的事。漸漸地,譚新華的意識開始模糊,可只要清醒的時候,譚新華就會問,村里的水塘干沒干,村里的小麥是不是抽穗了……

      “天這么旱,村里怎么辦?”這是譚新華離開時的最后一句話。6月6日上午9時40分,譚新華永遠離開了他的村子。

      這就是譚新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也沒放下他最深的牽掛——讓村子好起來,讓村民富起來。

      半個月后,15個水塘出現在峰山村里。原來是譚新華的兒子譚業明用自家的兩臺推土機,給村子挖好了水塘,讓村民們灌溉無憂。譚業明還打算在村里建一個生態養豬場,解決父親一直操心的村子沒有收入這件事。譚業明說:“父親走后,我才更理解他。他沒干完的事情我和弟弟會繼續干下去?!?/p>

      (趙秋麗 杜曉瑩)

    日本道二区免费v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