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mmmmm"><tt id="mmmmm"></tt></li>
<li id="mmmmm"><tt id="mmmmm"></tt></li>
<li id="mmmmm"></li>
<tt id="mmmmm"><table id="mmmmm"></table></tt>
  • <li id="mmmmm"></li>
  • <li id="mmmmm"><tt id="mmmmm"></tt></li>
    <li id="mmmmm"><table id="mmmmm"></table></li>
    <li id="mmmmm"></li>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頻道|黨建數據庫
    首頁 > 正文

    甘肅高臺縣

    黨建領航產業興 黨群聯動筑富路


    發布時間:2025年09月30日 09:02
    來源:農民日報

    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持續深化拓展“黨建+產業”模式,通過強組織、重引領、聚合力,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走出了一條以黨建引領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組織聯建夯實發展根基

    走進高臺縣宣化鎮貞號村智能化精品果蔬種植示范基地的溫室大棚,只見滿目蔥蘢,一串串小巧玲瓏的果實掩映于翠綠之中?!暗谝慌?0噸西紅柿陸續成熟,經過分揀、稱重、打包和冷鏈運輸,將以最新鮮的狀態被端上市民的餐桌?!被氐墓ぷ魅藛T向記者介紹,基地通過村企“聯手”構建起了貫通產銷的產業鏈,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到“全鏈協同”的轉變。

    近年來,高臺縣緊盯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和鎮域區位優勢,從優化組織、集聚要素、強化服務等方面入手,打破鎮村行政界限,靈活設置產業鏈黨組織,橫向在地域相連、產業相近的鎮村采取強帶弱、大帶小、企帶村等方式,組建制種玉米、設施蔬菜、基礎母牛等10個產業聯合黨委,縱向聚焦辣椒和人參果等特色產業規?;?、品牌化發展需求,采取“職能部門+關聯企業”“中心村+聯建村”方式,組建了兩個產業鏈黨組織。

    高臺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充分發揮產業鏈黨組織的作用,高臺縣全面推行產業鏈黨組織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制度,常態化組織鎮、村、企開展產需對接,精準梳理出資源、需求、項目清單60多項,推動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帶動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和70多家市場主體抱團發展。

    先鋒引領凝聚發展合力

    南華鎮成號村黨員趙海曾經走南闖北跑長途運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蜜瓜結下了不解之緣。從2019年開始,他籌集資金110多萬元,牽頭成立果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蜜瓜產業,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甜蜜致富路。目前,合作社的蜜瓜種植規模已達1000多畝。

    趙海的創業之路,只是高臺縣實施村干部和黨員創業帶富行動的典型事例之一。高臺縣深入實施農村黨員創業帶富行動,聚焦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組建80多個黨員突擊隊、攻堅黨小組,圍繞制種玉米、高原夏菜、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培樹黨員致富帶頭人和創業致富典型1200多名。高臺縣著力深化結對幫帶機制,將黨員產業大戶與普通黨員群眾通過黨帶群、強帶弱、富帶貧“三帶”模式結成850多對創業帶富對子,構建起“村黨組織—黨員示范戶—普通黨員—群眾”四級聯帶創業帶富機制,真正實現攥指成拳、抱團發展。

    著眼破解村干部帶富能力不強、工作經驗不足等難題,高臺縣深入實施村級帶頭人隊伍“雁陣培育”計劃,探索村級帶頭人隊伍“集中培訓+導師幫帶+練兵比武”培養機制,鼓勵支持村干部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全縣81.6%的村黨組織書記擔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村干部中創業致富能人占到85%以上。

    黨群共富共享發展成果

    近幾年,高臺縣駱駝城鎮前進村黨支部通過“村黨員干部主動集資+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投資+農戶入股”模式籌措資金320萬元,引進鮮食糯玉米生產線,并帶動農戶種植糯玉米2500畝,吸納周邊30余名村民進廠務工,走出了一條村、企、民共同致富的路子。

    高臺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高臺縣深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村級黨組織、黨員致富帶頭人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500多家,培育打造精品辣椒、西甜瓜等黨群共富產業基地17個,帶動1.6萬多戶群眾創業致富。全縣共組建鎮村級集體公司42家,發展滴灌帶加工、鮮食玉米、食醋等產業,吸納周邊1100多名群眾就近務工,搭建起“村黨組織+集體公司+村民”發展共同體,帶動農戶戶均增收2萬多元。

    為了讓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高臺縣各村的村集體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改善民生。駱駝城鎮新建村每年重陽節為60歲以上的老人集體過生日、購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巷道鎮東聯村全額承擔村民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費、自來水費,每年為65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生活補助800元,每天免費向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半斤鮮牛奶,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魯明 見習記者 周桐)

    日本道二区免费v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