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黨建引領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這幾年,浙江鄉村片區組團蔚然成風。前不久,全省還專門召開現場會予以系統化推進。在方法路徑上,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充分發揮黨建聯建天然統籌優勢,整合集成政策和資源,實現村與村互促共進發展,確保共富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那么,黨建引領鄉村片區組團發展,該從何處發力?高質量黨建與高質量發展又怎樣真正有機統一、相輔相成?最近,記者在臺州市下轄的臨海市采訪發現,當地黨建引領走深走實的思考與實踐頗具借鑒價值。
做實黨建聯建,關鍵是規劃和分工
站在新民村的農田景觀創意園,說起兩個月后的場景,汛橋鎮黨委書記陳益群興奮地說:“這里即將迎來36個智慧方艙,專門種植松茸,其中13個由新民村和其他3個村合資200萬元籌建,再租給公司經營,預計每年可獲得6萬元保底租金和4%的凈利潤分紅?!?/p>
據介紹,投資主體帕米實業集團來自浙江寧波,看中此處緣由有三:無需憂心前期事宜,11.56畝設施用地連同相關基礎配套“凈地交付”;村企合作,猶如命運共同體,互利互惠、一榮俱榮;四村聯動,空間構架打開,更易三產融合。企業計劃在此投資超千萬元,作為今后模式對外輸出的“樣板間”。
汛橋鎮以工業立鎮,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為居民區,南部多為山區村,集體經濟薄弱。為縮小南北差距,南部的8個村組成了“溪山有道”片區。在陳益群看來,組團固然是為了便于資源整合,但絕非簡單物理組合,在統一規劃下,仍需彼此精準定位,避免同質化。
比如,新民村土地資源豐富,發展現代農業,優勢有目共睹;光明村溪水環繞、美食豐富,于是鎖定溪谷休閑,引進專業營地團隊,打造沉浸式“美食+溯溪”體驗水到渠成;立柴灣村傳統文化氛圍濃厚,毗鄰蓋竹山,開發高端康養產業順理成章。為形成共識,大家前后討論了近百次。
臨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笛聲履新前,曾任汛橋鎮黨委書記,對此深有感觸:“片區組團組建后,很多地方都設立相應黨建聯建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光有形式還不夠,關鍵是議什么、怎么干?!彼J為,核心在規劃和分工,必須眾人事情眾人商,讓各村發揮自身所長,從內生動力出發變成“我要組團”,而非黨委、政府拉郎配對。
兩年前,臨海市印發實施方案,系統部署深化黨建聯建機制助力共同富裕。如今,全市謀劃打造了十大片區組團,由市委組織部牽頭,聯合12個相關職能部門統籌推進。臨海要求必須謀定而后動,每個組團既要有整體定位,也要明晰內部差異。由此,大片區里有小組團,充滿著集體智慧與思辨色彩。
以“溪野括蒼”片區為例,域內7個村又被劃分為三大區塊,各有一個“龍頭村”領銜,輻射周邊資源相近的村莊,以戶外運動為核心,顯現個性化特征。九臺溝村是“柴古唐斯括蒼越野賽”最精彩的賽段,于是主打“戶外運動+親水體驗”特色長廊;以小海門村為核心的親子休閑區塊,已有少兒戶外基礎,聯動布局露營垂釣項目,開發主題研學路線,變得渾然天成。括蒼鎮黨委書記李振華深感統分布局有章,招商方能精準,組團就自然變實。
串聯產業紐帶,“共富工坊”強村又富民
王笛聲直言,做實黨建聯建,其實就是健全治理結構,才能讓散落的資源得以聚合。與之無縫銜接,臨海倡導各大片區以特色產業為紐帶,通過建設一批帶動力強的“共富工坊”,聚焦利益聯結,建立收益共享分配和聯農惠農富農機制,雙向發力,使得組團形神兼備。
以香年溪為紐帶,江南街道7個村聯合組建“溪望谷”片區,沿線布局“吃住行游娛購”等業態,去年接待游客超90萬人次。建設過程中,當地就充分考量如何把人氣變財氣,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成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上江三村的工坊取名“in上江”,形成片區后,村黨總支整合各方資源,抓住機遇引進了15個共富子項目,形成“春賞花、夏嬉水、秋采摘、冬研學”四季主題活動。如此一來,閑置土地和空間得以激活,閑余勞力則在家門口就業。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8萬元,其中土地租賃22萬元,業態分成38萬元。
再看整個片區,社發集團領投占股50%,剩下由各村入股均攤。大家心往一處想,摸排出閑置的土地、農房等,悉數交由專業團隊打理運營。招引進來的業態也非一租了之,按1%到5%不等的營業額比例注入共富基金,村集體以“股份分紅+保底租金+共富基金”增收,村民以“股金+租金+薪金+創金”獲利。去年,各村集體經濟平均超100萬元,較組團前增長300%,農戶戶均增收超2萬元。
臨海在全省率先提出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已累計建成238家,該載體就是由市委組織部主抓,成效十分顯著。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建波認為,工坊建設與片區組團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強村富民,只有立足產業,組團才能更實,才能走得更遠,也只有突破單村制約,工坊才能做大做強,兩者必須融會貫通,方可互促互進。
現在,臨海不少工坊加速轉型,跳脫幫助對接企業訂單與零散用工的最初階段,嘗試利用鄉村片區組團“東風”,投身多業態融合與多元賦能陣地。比如在涌泉鎮,蜜橘農忙基本在下半年,旗袍加工則集中于上半年,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產業,卻因7個村形成“蜜谷”片區后恰好互補,開始演繹出精彩的化學反應,也為各個工坊打開了新天地。
鏈接青年入鄉,以人才興帶動片區火
在涌泉鎮涇西村,旗袍城正搶抓工期,沖刺最后裝修階段。每年赴臨海的游客數以千萬計,很多人并不知曉,涌泉這個橘鄉竟藏有千余家旗袍加工主體,年產值近15億元。過去,旗袍大多批發銷往蘇杭,自主品牌少,又無園區,只能小打小鬧,不為人知。
前不久,旗袍城對外招商,26歲的尹鈺瑩立馬投標,希望租下兩片場地,一處作加工用,另一處辦工作室。其家庭結構在當地很是典型,父親種蜜橘,母親做旗袍,自己回鄉直播賣旗袍。她堅信,涌泉蜜橘家喻戶曉,一定能帶火旗袍,尤其今后背靠片區組團的鄉村舞臺,農文旅融合大有可為。
眼下在涌泉蜜橘的核心產區延恩村,圍繞“甜美”主題,正將一眾創意照進現實。鎮里因勢利導,將電商協會和旗袍協會兩波年輕人加以撮合,先從互賣產品起步。網銷蜜橘10多年的邱加長坦言,傳統電商空間日益狹窄,獨行者快、眾行者遠,“一甜一美”相融定會打開眾多新賽道。
涌泉此舉,意在為人才構筑更大生態圈。記者發現,整個臨海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與黨建引領“青年入鄉”行動深度相融,尤其發揮片區組團的平臺優勢,將其作為人才引育的重要陣地,讓青年到片區施展才華,也讓片區因青年而變實變火。
在括蒼鎮,各類項目緊鑼密鼓鋪開,同步實施青年歸“曙”計劃,專門建立“互聘共享”機制,讓鄉村主理人、共富合伙人能夠跨越單個村莊所限,在片區內根據項目需求和專業特長靈活配置,同時為他們提供包括技能提升、內容傳播、流量導入、貼息貸款等全方位服務。
陳建波認為,青年入鄉很多投身新業態,看似簡單,實則繁瑣,很多需要跨區域、跨部門協同,就一個村而言,資源單薄、產業單一,很難成氣候。因此,就要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理順機制、整合資源、樹立樣板、形成生態,從而解決一些青年個體、單個村無法解決的難題,讓青年能夠“入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今年以來,從臨海市到各鎮街,各類項目推介會、洽談會如火如荼,精準匹配人才。各大片區內也抓緊盤活整合閑置資源,為入鄉人才提供低成本、全配套、便利化的青創空間。引鳳再筑巢,運營前置后,更加有的放矢,有了片區平臺,年輕人也更易形成社群。
“溪望谷”就已嘗到人才興帶來的甜頭,短短兩年多,吸引了40多名青年人才,落地20多個青創項目,撬動社會投資超億元。他們的融入不僅帶來鄉村新經濟,也為村“兩委”干部人才梯隊建設注入新鮮血液。今年,全市村社換屆,就有不少返鄉青年成為后備力量,乃至準備競選村干部崗位。(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