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東極,晨曦微露,站在黑龍江撫遠市東極閣遠眺,祖國第一縷陽光穿透晨霧,灑向黑龍江,粼粼波光如一面面紅旗,映在奔流不息的江水中。黑龍江2981公里的邊境線,將18個邊境縣(市、區)1300多個邊境村串成一串明珠,閃耀在祖國北疆大地上。從東極撫遠到北極漠河,廣大邊境地區基層黨組織以“最北最冷最忠誠,最偏最遠最放心”的政治擔當,扎根邊疆一線,書寫著黨旗紅、百姓富、邊疆安的龍江答卷。
黨旗所指,心之所向
——筑牢對黨忠誠之心
走進大興安嶺北極邊境派出所洛古河村“最北夫妻警務室”,一面鮮紅的國旗在院內迎風飄揚。這里地處中俄邊境、黑龍江源頭。
2020年7月,史先強帶著懷孕的妻子沈欣接過了“最北夫妻警務室”的接力棒,成為“洛古河夫妻警務室”的第二任“戍邊夫妻”。這兒既是坐落在邊境線上的警務室,也是大興安嶺地區“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政治忠誠教育現場教學點之一,戍邊為民精神在這里不斷被賡續傳承。
洛古河村每年無霜期僅有80多天,其余時間大多是冰封期。2000多個日夜,史先強頂過零下40攝氏度的寒風,也熬過盛夏密集的蚊蟲,警服上的霜痕與汗漬,是歲月刻下的戍邊印記。
“邊境不能沒有人守!”“你想去,我就支持?!狈蚱迋z簡單的對話里,飽含著守邊人對黨的忠誠,閃耀著護好邊疆的擔當。
“最北夫妻警務室”的故事被改編成話劇《北疆星火》,在全省巡演32場,成為廣大黨員干部開展初心教育的生動教材,激勵眾多有志青年投身祖國邊疆建設。
在大興安嶺地區,“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政治忠誠教育已持續開展3年多,守邊戍邊、駐邊護邊、穩邊興邊的信念和使命,已融入當地黨員干部群眾的血液,轉化為更加堅定的行動自覺。
黨員教育需要向“書本學”,更需要“實地悟”。白山黑水間,一處處邊境紅色教育基地靜靜矗立,一條條黨性研學路線蜿蜒延伸,承載著共產黨人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赤子之心,也讓邊境地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重溫歷史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
在綏芬河,有個著名的“三號洞”,很多游客到這里打卡留念。不遠處的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三號洞執勤點是中俄列車出境的最后一道關口,也是俄羅斯列車入境我國的第一道關口,綏芬河市黨性教育基地“界碑黨課”現場教學點便設在這里。
發光的鐵軌延伸向遠方,枕木在路基上靜靜承托,見證著綏芬河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楊海軍初心不改的堅守。
國門在此守護。零下30攝氏度的風雪中,他裹緊大衣逐頁核對查驗臺賬、細致檢查列車車廂連接處;面對不法分子的威脅利誘,他嚴詞拒絕、立場堅定,以剛正不阿的姿態筑牢國門安全防線。二十余載,楊海軍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堅守詮釋擔當,踐行著“興邊富民、穩邊固防”的重要使命。
“守好國門就是守護心中的中國?!睏詈\姌闼貓远ǖ脑捳Z,道出了一名邊防民警對祖國的赤誠擔當。
建強組織,興村富民
——夯實為民服務之基
國慶期間,饒河縣西林子鄉小南河村一片忙碌。村西頭,老董家牛肉館里,鐵鍋燉牛肉的香味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進店品嘗。老板董連營滿臉汗水下是遮不住的喜悅。
“這得感謝小徐書記?!倍B營口中的小徐書記叫徐聰,2022年通過“助力鄉村振興萬人計劃”公開招聘成為一名到村任職大學生,次年9月被正式任命為小南河村黨支部副書記。
小南河村旅游基礎好,但是餐飲接待能力弱。經過調研,徐聰找到了癥結:村里的“農家樂”不多,而且已有的“農家樂”菜品單一,缺少特色。在她的推動下,2025年元旦前,老董家牛肉館、陳小四羊湯、華姐殺豬菜等7家各具特色的“農家樂”相繼開張。
徐聰還推動村里建立了“農家樂”共享發展機制,團餐采取“輪流坐莊、統一定價、品質相同”的運營模式,徹底打破了以往“農家樂”各自為戰的局面。這一創新做法,直接帶動7家“農家樂”月均營業額激增120%,節假日翻臺率高達300%。
她還牽頭參與開發“南河節禮”農創禮盒,精選笨雞蛋、醬牛肉等10余種特色農產品,通過“線上宣傳+社群團購”的組合營銷模式,實現年銷售額超50萬元,參與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
為破解部分邊境鄉村人口流失嚴重、缺少年輕力量的問題,黑龍江連續5年實施“助力鄉村振興萬人計劃”,統籌鄉鎮(街道)事業單位編制資源,面向大學生“張榜求才”“帶編引才”,招聘1710名大學生到邊境鄉村任職,實現每個村至少有1至2名大學生。
同時,黑龍江持續開展“組團式援邊行動”,對接邊境地區需求,精準選派專業干部及醫療教育衛生領域專業人才,助推當地教育、醫療、產業等發展,推動多方資源力量向邊境一線傾斜,引導優秀干部人才投身祖國北疆干事創業、建功立業。
加強治理,凝聚合力
——堅守為國安寧之志
黑龍江,祖國的北大門。漫長的國境線跨山越江,地理形勢極為復雜,邊境地區基層治理難度可想而知。
走進遜克縣車陸鄉衛東村,不大的村落浸潤在秋日暖陽里,靜謐中透著煙火溫情。在這里,一支“五老說和團”格外活躍。何為“五老”?“老黨支部書記、老婦女主任、老黨員、老教師、老退伍兵”——他們心里裝著村民的柴米油鹽,辦事守著公心與原則,早已成了村民打心眼兒里信賴的“主心骨”。
“我們雖退了休,卻閑不住,天天在村里轉悠嘮嗑。村民有啥心結、鄰里有啥摩擦,苗頭剛冒就能察覺,不等矛盾鬧大就趕緊上前搭把手?!薄拔謇险f和團”成員趙昌全的話語樸實。
這支隊伍不僅是村里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線”,更注重把功夫下在“事前預防”上。他們常年活躍在瓜棚豆架下、田埂地頭間,既講法律條文、村規民約,也說鄰里互助的暖心事。這些帶著溫度的宣傳,讓不少矛盾剛露尖就被“掐滅”,從根兒上減少了糾紛滋生。
鄉村治理從不是死板的說教,也不是冰冷的條文,恰恰需要這樣暖洋洋的溫情——用熟人間的信任、老黨員的擔當,把糾紛化解在炊煙裊裊的日常里,讓小村莊始終透著安寧與和睦。
在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呼瑪鎮榮邊村,另一種形式的鄉村治理模式也頗見成效。
“村里大事都經‘四議兩公開’,俺們簽字才作數!”榮邊村村民桑國濤的話語中透著當家作主的自豪感。村里建了法治長廊,遇事找法成了習慣。凡涉及低保戶評選、土地發包等重大事項,都通過集體決策。村“兩委”班子成員還簽訂《依法履職承諾書》,提高依法履職能力。這種參與感讓村民真正成為村莊治理的主人,而不僅僅是旁觀者。
“榮邊村以打造‘邊境楓橋村’為目標,創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黨建載體,引導黨員群眾固邊戍邊、守邊愛邊、穩邊興邊,為邊境的安寧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焙衄斂h呼瑪鎮黨委副書記梁孝琳介紹。
在社會治理方面,呼瑪縣還推行網格化管理服務,組織駐村干部、選調生、“助力鄉村振興萬人計劃”到村任職大學生、政法干警、人民調解員等擔任專兼職網格員,入戶收集、閉環辦理群眾反映事項,群眾對社會治理滿意度達到97%。
深秋的黑龍江畔層林盡染。在中俄界江黑龍江嘉蔭段,一支由黨員干部、邊民護邊員和邊防官兵組成的巡邏隊正在沿江巡邏,這是黑龍江省構建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邊境基層治理體系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黑龍江以“六千里邊關筑堡壘”為載體開展警地基層黨組織共建,通過整合屬地、公安和邊檢部門力量,全省已組建249支治安聯防隊,3072名邊民黨員主動扛起護邊員職責,奏響了邊關治理的協同樂章。
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在這片廣袤富饒的黑土地上,基層黨組織引領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扎根邊陲、守護國土、興邊富民”的堅實行動,奏響著新時代北疆奮進的凱歌。如今延綿千里的黑龍江邊境線,不僅是堅不可摧的祖國北方安全屏障,更在以強勁勢頭構筑我國向北開放的新高地,繪就邊疆發展新圖景。
(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岳海興 史陽)